400 650 1979
茶葉市場亂象曝光,速來圍觀,避免踩坑網友:幸虧早看到
2018-12-11 (à′?′: ì???í?)
很多人一聊起茶葉的話題,都會覺得國內的茶葉市場混亂不堪,亂象叢生,簡而言之就是“水很深”。其實,縱觀各行各業(yè),哪一行水不深呢?哪一行沒有坑呢?所謂“隔行如隔山”就是這個道理。一切的一切均來源于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,永遠存在信息差,別人知道的,而你不知道,此時信息差就為賣方創(chuàng)造價值,消費者始終處于被動地位,屬于弱勢的一方。那么,水到底有多深呢?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?讓我們一起往下看吧。 1.茶葉產品很難標準化和統(tǒng)一定價 這個主要體現在住宅小區(qū)內或者是街邊的茶葉店,80%的茶友主要在這類店鋪消費。這類店鋪的茶葉貨源主要是來自茶農的小批量生產,每個批次多則100來斤,少則10來斤,賣完就再也沒有了。每個小批量的茶葉成品之間品質差異很大,香氣和口感也不盡相同,所以相互之間很難互為參照物,進行價格上的相互參考。不像可樂一樣,可以大批量,標準化生產,無論到哪里,零售價都是3元錢。茶葉的定價權就完全掌握在老板手里。不僅如此,同一款茶葉,老板也可以根據不同客戶的實際消費能力,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定價。這在經濟學里叫做“價格歧視”,可以實現老板利益大化。只要茶葉店老板在產品外包裝上做出區(qū)分,就可以賣兩種不同的價格。 2.茶葉品質參差不齊,龍蛇混雜 首先是炒“時節(jié)”。以綠茶為例,不管什么綠茶,都是“明前茶”“雨前茶”。在綠茶當中,“明前茶”“雨前茶”就是高品質綠茶的代名詞,自然就可以漫天要價了。又如安溪的鐵觀音秋茶,都標榜在寒露時節(jié)采摘和制作,就是所謂的“秋白露”鐵觀音了,價格也讓普通茶友望而卻步。 其次是炒作“原產地”和“山場”。市場上所有的鐵觀音,外包裝上都清晰地標明原產于某某主產區(qū),品質純正,正宗?;蚴堑昀习逍攀牡┑┑呐闹馗f,“我們的正山小種原產于武夷山桐木關,所以數量不多?!币嗷蚴牵写蠹t袍均是產于武夷山的“三坑兩澗”;肉桂,都是“牛肉”和“馬肉”(牛欄坑肉桂,馬頭巖肉桂)。“三坑兩澗”就是幾個小山谷,面積能大到哪里去?能有多少產量?用腳趾頭想一下,就知道里面貓膩重重。 然后就是各種陳茶,翻新茶以次充好。典型的就是紅茶類或是熟茶類,用往年滯銷的陳茶來冒充當年的新茶。諸如福建武夷山的紅茶和巖茶,安徽的祁門紅茶,云南的滇紅等,重新烘焙翻新一下,再充當新茶銷售。這種翻新,單單從茶葉的外形和顏色上來鑒別,是比較困難的。 后就是各種山寨茶葉產品充斥市場。多種國內名茶的市場銷售量早就遠遠超過了當年茶葉的實際產量,多出的這部分從而來。以英德紅茶為例,雖然近幾年來英德紅茶在種植面積和年產量上都得到大幅度增長,但是實際的市場銷售量遠遠大于當年茶葉總產量。據統(tǒng)計,2014年英德紅茶的總年產量約為3000噸,2016年頂多也才4000噸左右。據一位業(yè)內人士保守統(tǒng)計,當年的市場銷量遠遠超過6000噸。相比之下,多出的2000噸銷量就是來源于山寨的貢獻。 3.茶葉外包裝隨便選,全憑客戶意愿 茶葉市場上各種外包裝袋,禮盒應有盡有,讓人眼花繚亂。同一款茶葉想包裝得多就有多,完全根據客戶需求,在包裝上又給消費者擺了一道。通常是普通的茶葉裝到禮盒中,然后高價賣出,賺取高額利潤。可見,茶葉不是外包裝越高端,價格就越昂貴。 以上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茶葉市場水很深的幾個方面的體現。不可否認,現在國內的茶葉市場亂象重重,有待市場的規(guī)范化。作為一名普通茶友,如果在茶葉品鑒方面沒有一技傍身的話,是很難在茶葉的江湖上行走的。糖酒網在這里提醒廣大網友,“茶市不規(guī)范,鑒茶須謹慎”。 來源:閩南吃茶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