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,有其獨特的地位。飲酒的意義遠不止物質(zhì)層面的消費,遠不止口腹之樂。在許多場合,它更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,一種文化消費,用來表達一種禮儀,一種氣氛,一種心境。
白酒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髓,其中的韻味和意境值得我們悉心品味。日常喝酒時,觀色、聞香、品味,是飲酒的關(guān)鍵所在。喝酒時,不妨先觀色、聞香、品味,從而深諳白酒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妙境界。
此過程不僅提升白酒的魅力,增強飲者的愉悅感,還能拔高整個酒宴的格調(diào),促使大家在文明、理性的氛圍中交流,達到愉快的境界。
怎樣才算飲酒真正的境界?
酒有品 醉有度 人有量
中國是講究德之操守的,尤其對酒德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,文獻記載頗豐,“潔樽肅客”、“舉觴上壽”、“至情歸性,通氣合作”、“酒有品,人有量,醉有度”、“酒三行之禮”等。
花看半開,酒飲微醺。古人飲酒總在一個度中,這個度就是“微醺”。古人之飲,常常都是在這個度上為文為詩。
讀古人飲酒之后而得之佳句: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”、“濁酒一杯家萬里,燕然未勒歸無計”、“為君持酒對斜陽,旦向花間留晚照”、“白發(fā)多情人便惜,黃昏把酒祝東風”、“醉里挑燈看劍,夢回吹角連營”……想想倘若酩酊大醉,連自身都無法扶持,還談什么才思泉涌,龍飛鳳舞地抒懷壯志?
真正的君子之風,會體現(xiàn)在酒后的言行舉止上。不把喝酒當比賽,不把酒桌當戲臺,不失態(tài),不給人添麻煩,有節(jié)制,有責任感,也是好酒品。
酒桌有分寸
酒桌作為必不可少的社交場合,風云際會全在于分寸的拿捏。無論暢飲還是小酌,如何才能在舉杯之間,進退自如、得體,做一個快樂而清醒的酒人?
拒酒有門道。在自己無法喝酒的情況下,主動要一些非酒類的飲料,說明自己不飲酒的原因,但不要說太多,態(tài)度真誠禮貌。當然,為了避免冷場,這個時候,你可以張羅給大家倒倒酒、催催菜,多講些活躍氣氛的話什么的,這樣你也不至于格格不入。
需要注意的是,拒酒的時候:不要東躲西藏,更不要把酒杯翻扣過來,或?qū)⑺怂吹木魄那牡乖诘厣希@樣的行為,十分不禮貌。
倒酒有學問。倒酒的時候,出于禮貌應該走到對方身邊去倒,而不是在你的對面拿著他的杯子倒;“杯滿為禮,不溢為敬”,通常,倒酒占酒杯的八九分就可以了,這樣再端起敬酒的時候也不會灑出來。
敬酒有規(guī)矩。敬酒的時候,有三不勸:推辭者不勸、已有醉態(tài)者不勸、已經(jīng)勸過的不勸。點到為止,不要求對方一飲而盡,或連喝多杯。只有這樣,才能讓整個酒宴保持歡樂愉悅的和諧氛圍,否則,除了造成身體上的傷害,還會讓人對酒宴產(chǎn)生不好的印象。
在傳統(tǒng)習俗里,碰杯前都要有祝酒詞,說些吉祥話、祝愿詞。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,而失去聯(lián)絡(luò)感情的好機會。
除此之外,在敬酒的時候,要站起來,右手握杯,左手墊杯底,自己的杯子永遠要低于別人。敬別人酒時,如果碰杯了,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,未碰杯則可視情況而定。
一飲一酌是人生常態(tài),半醉半醒是人間百態(tài),愈釀愈醇是一生福態(tài)。酒香流唇間,人生五味足,要品什么樣的味道自己選擇,要過什么樣的生活自己決定。這便是:酒中哲學,人生至味。